2025-05-07
作者:侯兵hoping的光伏與儲能筆記
在這場史無前例的寒冬中,光伏企業憑何破內卷?是充實的現金儲備?是成本控制能力?抑或只是簡單的海外產能布局的“湊巧”?
在我看來,這些可能都只是錦上添花的因素,最終角逐的無疑是技術迭代能力。所以也就有了今年電池技術之爭,此間的聲響甚至遠遠蓋過了殘酷的供需矛盾和海外關稅爭端。
無他,技術的進步無疑加快了人類全面拉開新能源自由時代和更加璀璨物質生活的偉大序幕!
當下,光伏行業從正面效率的極致追求到雙面率極致優化再到立式安裝在部分場景實現經濟效益最優原則的思考最后到運營商通過模型優化考量成本與效率之間的關聯……這些光伏行業過去不曾有過的深刻變革正在告訴我們:全球之大,不同場景甚至不同安裝方式都在催生對組件技術需求的多元化趨勢。
從國際博弈角度上來看,只有技術能力的持續引領才是突破貿易壁壘的唯一有效途徑。
基于以上認知,光伏筆記特別關注在光伏科技領域取得多路線卓越成就的優秀企業。近期,通威股份連續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TNC G12R-66組件效率躍升至驚人的25.28%!震撼業界,極大拓寬了TOPCon技術量產效率的空間和想象力。
那么,通威何以洞開組件效率躍升的技術之門呢?
通威高效組件智能制造生產線
1
技術的基因
劉漢元是一位技術達人:工程師出身,鐘情于技術創新,熱愛將技術創新運用到生產力的極致提高上來。不僅僅在水產養殖和飼料行業,在光伏產業上,劉漢元更是躬身入局,深刻掌握技術發展的脈絡,還對行業趨勢作出了有力而前瞻的判斷。
2022年,劉漢元親自領銜撰寫并出版了一本名為《未來四十年,太陽能革命愿景》的書籍,系統闡述了其對光伏產業的看法,定義并描述了人類太陽能時代的技術趨勢和綠色未來。
筆者從頭到尾學習了一遍,頓感不過癮,翻之又翻。一家千億企業的領導人,描筆未來,娓娓道來,絕不是一時之興起,而是一以貫之的熱愛,才有了對技術、產業的深刻理解和對未來的洞見。
由此可見,對技術的執著、對產業的深刻洞察,深深地扎進了通威的企業文化和基因里。于是乎,其就有了兩個不設限:研發投入不設限,人才培養不設限!
通威對一項技術產業化的同時,也會為下一代技術前瞻性地留下改良的口子,這也讓其成為為數不多真正實現PERC電池大規模良性改造的企業之一。此外,面對2025年N型技術全面普及的產業趨勢,通威在技術研發的儲備更顯戰略前瞻性——已為TNC技術路線儲備了至少三個技術迭代的升級空間,謀劃了更長遠的未來。
通威TNC技術進步的重大進展情況一覽:
2020年
布局TOPCon技術;
2021年
建成行業首條210 PECVD Poly電池中試線;
2023年
南通大學/微導、通威主導的管式PECVD技術兩次榮登光伏知名科學期刊《Progress in Photovoltaics》(PIP)2023年1月年度及3月封面文章,中國管式 PE-Tox&Poly 成果填補了行業空白,在國際上受到了廣泛的認可與轉載,實現了在TOPCon電池制造技術環節的創新突破與領先;
通威“高效硅鈍化接觸太陽電池(TNC)技術”成功入選中國光伏行業協會評選的《2023年度光伏行業創新成果推介目錄》,成為行業內唯一入選的TOPCon電池技術;
2024年
4月,TNC M10標準尺寸組件功率達到613.2W;
5月,TNC G12標準尺寸組件功率達到743.2W,創造行業TOPCon組件雙紀錄;
12月,通威太陽能自主研發的“高效N型TOPCon太陽能電池”成功榮獲“四川省重大技術裝備首臺套產品”認定,這是通威太陽能首次獲此殊榮,也是四川省自2013年開展重大技術裝備首臺套認定工作以來,太陽能電池產品首次入選,實現了太陽能電池在四川省重大技術裝備首臺套名單中的零突破;
12月24日,在2384*1303mm標準尺寸下,通威TNC 2.0 組件正面功率達到763.4瓦(較市場同版型組件功率提高約40瓦),轉換效率突破至24.58%;在2382*1134mm標準尺寸下,通威TNC 2.0 組件正面功率達到663.5瓦(較市場同版型組件功率提高約40瓦),轉換效率突破至24.56%,刷新TOPCon兩款主流版型的功率和效率紀錄;
2025年
3月20日,在2384*1303mm標準尺寸下,通威TNC 2.0 組件正面功率達到778.5瓦,轉換效率突破至25.06%;在2382*1134mm標準尺寸下,通威TNC 2.0 組件正面功率達到682.8瓦,轉換效率突破至25.28%(TüV測試),再次刷新TOPCon兩款主流版型的功率和效率紀錄。
可見,科技創新已深刻鐫刻在了通威的基因中,這也將幫助通威在未來保持行業領先地位。
2
引領主流TOPCon技術變革
通威股份在TOPCon技術領域的強大研發實力,最初見證于管式PECVD技術。與TOPCon其他領軍者深根于LPCVD不同,通威選擇了PECVD路線,并主導完成其研發和量產導入。據InfoLinkConsulting統計數據顯示,作為后起之秀的PECVD解決方案占據56%的市場份額并超越了先行者LPCVD路線。
作為業界少數大規模且高效完成P型電池向N型TOPCon技術改造的企業之一,通威在TOPCon2.0時代仍持續引領,組件效率連續多輪刷新紀錄……種種成績,讓業界頗為震撼。
2025年3月20日,在2384*1303mm標準尺寸下,通威TNC2.0組件正面功率達到778.5瓦,轉換效率突破至25.06%;在2382*1134mm標準尺寸下,通威TNC2.0組件正面功率達到682.8瓦,轉換效率突破至25.28%(TüV測試),再次刷新TOPCon兩款主流版型的功率和效率紀錄。這一結果無疑繼續鞏固了TOPCon技術的主流地位和提效想象空間,更證明了其技術領先性和前瞻性。
雖然只是實驗室產品的效率紀錄但卻意義非凡:
1、這次TOPCon組件效率實現25.28%,證明了TOPCon2.0技術量產效率提升的潛力巨大,與BC技術正面效率差異大幅縮窄。
2、這次效率全部是基于可量產技術,通威已經著手量產準備。這不僅為通威TNC2.0產品帶來質的飛躍,也為TOPCon企業帶來了新的希望和目標,指明了方向。
通威在TOPCon領域的領先,為其連續8年成為全球電池出貨冠軍奠定了堅實基礎,也將繼續為這一當前主流技術進步添磚加瓦。
3
通威的TOPCon2.0效率進步來源于哪些技術?
TNC2.0組件效率續創新高并震撼行業的技術來源:908技術(通威自主研發的0BB技術)、Poly Tech、TPE技術(通威邊緣鈍化技術)、鋼網印刷等技術,組件光學、電學設計的適配優化,同時疊加組件高通量密排技術。其3月20日宣布的TNC-G12R 66組件效率紀錄相較于2024年12月底,實現了0.72%的躍升。
從以上提效的技術來看:從表面鈍化到邊緣鈍化再到細柵線、無主柵(908技術),最后到組件領域的技術融合提升綜合性能,降低電池到組件的效率損耗及封裝技術大提升。我們看到這一次驚人的成就,不僅是電池、組件和封裝技術的全面升級和突破,更是可以直接導入規模化量產的技術,為接下來全面提高生產側效率提供了有力支撐。具體如下:
1、管式PECVD poly沉積:
來源:某技術論壇沈文忠教授主題演說
沈文忠教授肯定了P+Poly-Si采用PECVD的優勢(優于LPCVD),進一步提高TOPCon電池鈍化效果,實現效率提升。
2、908無主柵技術通威獨立開發的908技術相較于傳統0BB技術,減主柵、減剛度、減受力,綜合發電效能更優。908技術的運用,減少了光線遮擋,大幅提高了效率。
908無主柵技術
3、TPE邊緣鈍化技術與Poly TechTPE邊緣鈍化提效也十分明顯,預期提升超過0.2%組件效率。Poly Tech技術的應用則讓TNC2.0組件的雙面率得到明顯提升。
4、其他通威的鋼網印刷技術通過顛覆性的全開口鋼網設計與工藝創新,在提升電池效率、降低銀漿成本、優化生產穩定性等方面展現出顯著優勢;光伏電池金屬化領域的進展主要涉及銅漿、銀包銅、銅電鍍和疊柵技術;在先進封裝領域,通威的高通量密排技術也持續引領行業提質增效。
對于未來技術的提效空間,通威股份光伏首席技術官邢國強博士表示,TNC組件未來的提效空間還很大,遠未結束,通威同時儲備了更多提效技術將在未來得以體現。
4
為什么要研發多條技術路線不怕冗余嗎?
公開資料顯示,2024年6月通威全球創新研發中心正式投入運營。該中心定位于研究各類未來可能突破的光伏主流技術,配套完備先進的材料測試中心和產品可靠性測試中心,其中T6車間為行業內車間面積最大、中試產能最高、可升級能力最強的一體化研發車間。
除持續對TOPCon技術加碼外,通威在HJT領域也已積累豐碩研發成果,截至目前已連續11次刷新HJT組件功率與效率紀錄。公司在近期還公告其HJT組件創造了晶硅組件全面積效率紀錄,進一步驗證了通威的持續引領并面向未來的能力。
此外,公司在TBC及鈣鈦礦/晶硅疊層技術方面也有領先的研發優勢,這無疑踐行了通威技術研發為企業本身防風險、找方向、定位市場、研發主流技術的初衷。
通威技術的掌舵人邢國強博士是一位典型的技術派專家,嚴謹、低調和務實,堅持從技術第一性原理出發,作出全面、客觀的評價。邢博士認為,TOPCon是目前的主流技術,而BC、HJT、鈣鈦礦/晶硅疊層技術也各有優勢,在得到市場大規模驗證之前,不適合下定論說誰行誰不行。通威的技術研發理念便是“全面布局行業主流技術路線”,在TOPCon、HJT、BC及鈣鈦礦/晶硅疊層技術上全面發力,持續引領。
通威對各種主流技術路線的持續研究,恰巧符合了當前技術與需求多樣化的趨勢。而技術最終目的是給客戶帶來價值最優的產品和組合,而不是用一種技術強行灌輸給客戶。
不同于單獨押注某一技術路線的企業,通威對技術的理解、堅持和選擇,也許更當其時,可能創造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