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0
作者:《經濟日報》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圍繞供應鏈ESG審核標準體系建設提出重要建議,這對于推動中國在全球供應鏈ESG領域掌握話語權、為中國企業營造更公平的競爭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ESG理念自2004年由聯合國正式提出后,在全球迅速發展,其統籌經濟、社會和環境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已廣泛應用于國際貿易領域。諸多國際機構、行業協會和標準化組織制定了一系列相關標準,促使ESG理念在全球落地實施。歐美企業紛紛將ESG納入企業戰略核心,依據這些標準嚴格審查供應鏈中的中國企業,涵蓋環境績效、勞工權益保障及企業治理水平等方面,并將審查結果作為貿易合作的重要評估依據。
然而,這一趨勢也給中國企業帶來諸多問題。審核標準繁雜多樣,導致中國企業在應對審核時負擔沉重;部分標準因脫離中國實際情況而不合理,對中國企業的發展形成阻礙;同時,審核過程中的數據收集環節還存在數據安全隱患,影響企業正常運營。
目前,我國已制定與國際主流ESG披露規則相協調的企業可持續披露準則,但在供應鏈ESG審核標準體系方面仍存在明顯短板,中國企業只能被動遵循西方國家主導的審核標準。而歐美等發達國家的ESG標準制定和認證單位因背景不同,在標準的系統性、完整性、有效性和一致性上差異較大,增加了中國企業遵循標準的成本和難度。
隨著近十多年能源轉型推進,中國企業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顯著提升,全社會對ESG的認知和接納程度也不斷提高,為建立符合國情的ESG認證和標準體系創造了有利條件。在此背景下,構建一套既貼合中國國情與企業發展現狀,又能在全球產生廣泛影響力的供應鏈ESG審核標準體系迫在眉睫。
為推動這一體系建設,劉漢元代表提出以下建議:
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或生態環境部、國家發改委)牽頭,聯合多部門、行業協會、科研機構、龍頭企業以及ESG領域專家學者,共同制定中國主導的供應鏈ESG審核標準體系。在制定過程中,深入剖析歐美主流標準,結合中國法規、產業特色、文化背景和發展目標,打造一套具有權威性且能得到國際廣泛認可的標準體系。中國龐大而完備的制造業體系為制定和驗證該標準體系提供了堅實基礎。
選擇我國在全球具有競爭優勢的新能源行業開展供應鏈ESG審核試點工作。建立跟蹤反饋機制,根據企業實際執行情況和反饋意見,及時調整和優化標準體系中的指標與流程,確保標準體系符合企業運營實際,切實幫助企業提升供應鏈ESG管理水平。
積極推動中國供應鏈ESG審核標準體系國際化。借助各類貿易協定、國際會議、專業論壇等平臺,全方位宣傳推廣中國標準體系,加強與歐美國家的標準互認談判,提高國際社會對中國標準的認可度,增強中國在全球ESG領域的話語權,鼓勵中國企業在海外業務中依據中國標準進行供應鏈ESG管理,逐步引導國際通行ESG標準的制定,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標準”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