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7
作者:四川日報
2月8日,樂山五通橋鹽磷化工循環經濟產業園內,永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段雍步履匆匆。總投資4億元的國內首條自動化硅塊加工生產線,于本月開始滿負荷生產。
經歷了上一輪的產業寒冬,永祥成為樂山多晶硅產業堅守的“獨苗”。慶幸的是,去年市場終于回暖,“今年春節期間,工廠也沒停工,全線開動生產。”
復蘇的多晶硅市場給了永祥擴張的勇氣,但他的信心更多來源于有底氣。“經過反復降耗提效,每噸多晶硅生產成本從最初的數十萬元,降至現在的幾萬余元,走在全國前列。”
生產成本下降,得益于循環經濟產業模式的支撐。
圈層:
企業“小圈”+ 產業鏈“大圈”
在永祥公司約130公頃的廠區內,記者見到,以多晶硅為龍頭,還分別配套了樹脂廠和水泥廠,密密麻麻的生產管道將這些廠房緊密聯系在一起。段雍畫出一個永祥內部循環生產的圖譜:樹脂廠的廢渣作為水泥廠的原材料,而水泥廠產生的水蒸氣將用于多晶硅的生產,多晶硅生產中的廢渣又將成為水泥制造的原材料。
循環經濟的圖譜越畫越大。樂山有豐富的鹽鹵資源,在循環經濟產業園內,福華集團的鹵水供給永祥公司樹脂廠作為原料,樹脂廠生產的氯氣又用于和邦和福華集團的生產中。同時,水泥生產的副產物水蒸氣也將用于農藥公司福華通達的工業生產中,而福華通達的粉煤灰也用于永祥水泥生產。“據估算,兩個‘循環圈’為上下游企業帶來45%的生產成本降幅。”永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羅周算了筆成本賬。通過循環經濟的發展,不僅形成了企業內部節能、節水、綜合利用的小循環,企業間的能量和物料的循環利用的中循環,還構成了上下游產業鏈間相互利用的大循環。
擴容:
產業版圖越來越大
2016年12月,歷時3年的樂山國家級項目“循環經濟綜合標準化試點項目”通過驗收。
回首2013年初,多晶硅產業在生產成本和環保的雙重壓力下,跌入低谷。也就在此時,樂山以硅材料產業為切入口,主動爭取到國家級試點項目,作出發展循環經濟的全盤謀劃————確立包括永祥、福華在內的12家試點企業,建立循環經濟標準體系,探索標準化工作模式,制定一批標準。
樂山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局長王開強介紹,截至目前,在硅材料循環經濟綜合標準化試點過程中,樂山參與制定2項國際標準,牽頭制修訂了5項國家標準、1項行業標準,參與制定1項國家標準、2項行業標準,制定了13項區域性地方標準。“這些標準的形成,讓循環經濟圈也有了‘圈規’,為循環經濟模式在跨產業、跨地區推廣奠定了基礎。”王開強說。
行業迎來暖意,企業擴張的步伐也在加快。去年,永祥公司主要股東通威集團提出,未來幾年,計劃投資數十億元甚至上百億元,將多晶硅產能提高到3至5萬噸。而放眼全省,對于我省2萬余噸的多晶硅產能來看,可謂是一次急速擴張。
段雍作出解釋,綠色發展是大勢所趨,通過收購成立了通威合肥太陽能公司,還將整合漁業資源建立“漁光一體”的光伏產業。
段雍透露,經過技改,永祥多晶硅產品純度大幅提升,達到太陽能級水平,光電轉化率突破20%,目前正在研制行業高端的電子級多晶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