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第五期

40年,乘改革開放東風,通威自蜀中出發,布局全國,走向全球,歷經四十載不懈奮斗與融合蝶變,成長為水產與光伏兩大行業的全球龍頭企業。
作為中國最早的專業性證券媒體,《證券市場周刊》一直關注通威的成長蛻變,記錄通威每個階段的堅實步履。
這是一個民營企業轉型升級的生動樣板。
有夢不難,難的是敢于追夢。回首四十年崢嶸歲月,通威的成功在于不斷與時俱進,敢想敢創敢為人先,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也是創新的主體,民企實現了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未來企業競爭,靠的是科技和創新,這也是民企做強做大、提高國際競爭力的主要途徑。
40年來,通威將技術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成功實現一次次的轉型升級。善作善成,由量變到質變。
當前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向全球,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作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持續發展也成為民營經濟重要的發展機遇,而在劉漢元先生前瞻性的布局下,通威早已進入這個新賽道,開啟了新征程,并保持一路領先。
這是一張民營企業自主奮斗的時代答卷。
改革開放40余年,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四十多年也是一次大考,是對民營企業發展定力、創新能力的一次檢驗。
中國民營經濟也交出了自己的優秀答卷:貢獻了我國50%的稅收,60%左右的GDP,70%的技術成果,80%的就業,還貢獻了90%的企業數量。
通威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如果一個人和一個企業的成功是偶然的,那么從長期來看,其失敗是必然的。”劉漢元先生和通威一路走來,對成功的“必然性”已有了清醒的認識,正是在這些清醒的認識支撐下,通威始終堅持初心使命,保持戰略定力,面對大勢、順應潮流、奮起直追、力爭超越,創造了一個個屬于通威人的發展奇跡。
通威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走出了改革開放以來民營經濟主體奮斗之路。正確的戰略引領,讓通威成為受人矚目和尊敬的全球性企業,作為四川人,本人也深感與有榮焉。
站在新的起點,展望下一個四十年,面對全球政治、經濟不確定因素增加的大環境,如何行穩致遠是每一個企業和企業家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我們相信,在劉漢元先生的帶領下,在新時代的大考中,通威必將書寫更加精彩的答卷。
祝福家鄉企業,再創偉業,再鑄輝煌!
(作者為《證券市場周刊》總經理 陳靜)